Neologism
专家新语自古墨香出贤士——罗杨
自古墨香出贤士——罗杨
远志说画2020-05-20 17:05
书法家从古至今一向被视为“文人”的一部分,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邑,既是文学家,又兼通历史、音律、天文,亦能画。其知识宏富,促使其书法艺术臻于佳境,史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作为当代书法家,能够师法古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日后个人的书法造诣,影响深远,意义颇大。
墨香熏陶 泡古物 深得古人神韵
罗杨自幼随其父拜访郑振铎、郭沫若、梁思成等文化名人,深受艺术气息的感染,聪明过人的他开始在艺术方面暗下苦功。他钟情于摄影和书法,为北京大学撰写过《古代建筑文化》教材,后痴迷书法一发不可收拾。
读史书,颂经籍,寒窗清苦,“攒断管、书破纸”,博众家所长,并出版有《罗杨书法作品精选》等书籍。
因曾在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所工作,常年泡在秦汉帛书及唐人写经的古物堆中,饱得古人轻灵神韵,为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见罗杨:洒脱,俊逸,深秀,闲静。一双眼睛沉稳、有神,祥和中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字体工整而不呆板,用笔严谨而不拘泥,传承古法而出新意,行笔飘逸而含气韵。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可以看到笔墨的流淌,还可以听到作者的心声。
他认为一名书法家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涵养,精神境界和笔墨技巧的互融才能促成一幅好的作品出炉,否则就只是一名“匠”而非书法“家”。
墨香性情 听“山水” 找寻艺术真谛
罗杨学书研法,善于从古人碑帖之中参悟书法的技巧,自古诗词里寻觅创作的灵感,在游历中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激情,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后辈倘若要追寻书法艺术的真谛,仅停留在写字技艺上远远不够,还要注意境由心生的结合。真正诠释书法的含义,在于内涵。
罗杨先生听着“高山流水”式的古曲古调,借助音乐的魔力,把自己带入另一个和谐、优雅的世界中,挥墨汗洒,任思绪随着笔墨,尽情弛骋于空灵之中,尽显于笔墨之间。
墨香为人 修内功 方能下笔有神
除了在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他为人平和,温文尔雅,其书品与人品皆有口碑。
“人以书重”,所重的是其书──书法的艺术价值;“书以人重”,所重的是其人──“书外”的历史价值或学术价值。
苏轼《论书》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这是说,“书内功”是提高书法作品水平的唯一途径。
罗杨能够在书法的道路上一直沿走至今,不能仅凭小时候对文化艺术的爱好,他后期在书法道路上的不懈坚持,才是其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至关原因。
墨香历程 兼两项 领悟艺术精髓
罗杨1979年摄影作品《人民的悼念》第一次参赛并获奖,1985年出版第一本著作《中国历代惯成自然帝王陵》,1986年出版第一本摄影集《中国古塔》,1989年出版第一本字帖《警世格言》。1992年文学作品第一次参赛并获奖,作品《红叶情》获全国散文一等奖。
主要作品有《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罗杨书法作品集》等字帖及《中国摄影家作品精粹罗杨专辑》、《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选集罗杨书法作品选》等。
罗杨先生在2007年受中国书协特邀参加九届国展,创作《奥运赋书法长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起价10万捐献给中国扶贫基金会,并在中国文联第八届三次全国委员会上被评选为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被中国国家画院选入第一届书法精英班。
现为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昔人论书,多论其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唐代张怀瑾在《书断》中说:“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真正有品位的书法家必定注重德行的修养,这正是罗杨书艺得以超脱的本质。
罗杨,1956年生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社会学专业毕业,著有《中国历代惯成自然帝王陵》;摄影集《中国古塔》;《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罗杨书法作品集》等字帖等,历任国家文物局团委书记、中国艺术摄影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等职务,现为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