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logism
专家新语李先逵:中国文化遗产大会《诸子说》01期
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授权“国亶德”发表
张宝秀:李老师,早上好!向您请教个问题:为什么北京中轴线上天桥、正阳桥、外金水桥、内金水桥分别是一座、三座、五座桥?除了外金水桥的五座桥对应天安门的五个门洞,遵循“天子之门五”的都城制度,是一座、三座、五座桥的设置整体上还反映了什么传统规制?谢谢!
另,外金水桥、内金水桥是什么关系?
李先逵:这些问题都是很重要的核心问题。按我的理解,上述皇家规制正是中华传统数理哲学文化内涵的体现。如"以五为中"、"三天两地"、"三五错综"等。在九宫格数阵五居中央,含"九五至尊"的皇家地位。三则三生万物,天子代表上天主宰天下。三五交错相乘为十五,乃"天机之数",亦为北京中轴线长度,所以不能用什么7.8公里数来表达,而应该用中国的里数来表达。这也是我向北京市文化局反映的一个看法。
正阳门为内外城之分界,是所有城门唯一最雄伟高大的城楼,高九丈九尺,而九九归一,所以只开了一个最大的门洞,正对唯一最大的正阳桥,此也是名正言顺之名称意义所在。
而天安门为皇城大门,居全城之中,按"三朝五门"规划,从大明门到太和门设五道门,而后为三朝太和殿共三大殿。所以天安门设五大门洞配五座金水桥。
在午门为最后一层的紫禁城大门呈门阙古制,设三大门洞,并与太和门相对,中配以三座内金水桥,意思就是从五到三,更接近朝廷又称天朝。这样也表达三五错综的易经哲理思想。这样数理文化运用到京城中轴线规划布局中形成气势恢弘大气又富于变化多姿的艺术风格。这是中国东方建筑体系独具的特色,是西方建筑体系所没有的。所以要真正读懂北京中轴线不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文化自信是不行的。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些宣传文化部门及领导都应该高度重视才好。是不是!谢谢
张宝秀:李老师,内金水桥、外金水桥都是五座桥吧?
李先逵:是这样的,在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外金水桥是五座,内金水桥是三座,原都是木桥,后改为石桥。而在明中期成化年间把内金水桥才改建成五座,是不是想强调五的意愿,这仍是一个谜。但是原来初建为三座,有本源之意义,即从五到三,因五指地的方位,而三指向天的方向。这些谜团故宫的学者们也没人去研究过。包括那位自称万里走单骑的院长连故宫风水三大穴位,第一最佳太和殿视点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而且这个地点从不开门让人欣赏看,到故宫参观从来都看不到,门票太可惜了。我提过几次也没用。所以我们看到的太和殿还不是当时帝王参拜瞻仰的那个景观。
张宝秀:李老师,向您请教,故宫风水三大穴位在哪儿?第一最佳太和殿视点在什么地方呢?谢谢!
李先逵:中穴在前朝太和殿帝座。后穴在后廷乾清宫帝座。前穴在太和门中门等边三角形门坎顶端处,这里放一拜垫,皇帝上朝入门前先在此跪拜,并瞻仰太和殿,故此为第一最佳观赏点。但现在中门并不开,常年关闭,所以参观故宫无法观赏,实为憾事。
此外,关于内金水桥在明成化年间由三座改为五座这一谜团,至今未能得到明确的解释,也无人去认真研究过,尤其在历史文献资料中也找不到说法。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应该去认真思考关注的。就我粗略的分析和不太肯定准确的看法,大致有如下这样考虑的观点,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讨论。
因内金水桥初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到明景泰三年(1452年)由木桥改为汉白玉石桥,再到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三座改建成五座。这中间经过了近半个世纪,其按易经阴阳数理哲学以及相关的风水文化理论的认识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发展。此金水河由西边玉泉山金的方位而来又分两支,一支环绕皇城天安门外,可认为是"阳中之阳",另一支环绕紫禁城即宫城的太和门前,可认为是"阴中之阳",两者相对"阴阳合德"。同时外金水桥五座,内金水桥三座,由五进三,即由代表地的横向平面方位进到代表天的竖向空间方向的升华。这是明永乐初建时规划指导原意。但内外金水桥的三与五并不等同,只有内金水桥也是五座,其"阴阳合德"才真正对等。而且,从由五进三的角度来看,从天安门的五桥五门洞到午门的三门洞已经升华了。那将內金水桥改成五座桥,这又正对太和门的三大门,又再重复一次由五进三,这不又将前面空间的变化再同理又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从而进入太和殿广场更加雄阔恢宏的場景。这样,把内金水桥改为五座,形成两次真正的对等的"阴阳合德",相比较以前布局而言也就有了更加深刻博大的意义了。这对阴阳数字哲理的灵活运用及合理发挥显示出新的发展与创新。按照如此的理解去仔细体会一下这样的空间规划布局调整,的确有其道理,也的确有别一番宫城环境空间审美感的体验。这是我初步认识的一些想法与各位朋友分享交流,仅供参考。谢谢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网站或公众号“国亶德”。责任编辑:何建章,陈勇静)